“十三五”生态保护规划纲要落地 明确四大发展路径
发布时间:2025-1-05
来源:
浏览量:8618
近日,环保部印发《全国【guó】生态保护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。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为:到2020年,生态空间得到保障,生态质量有所【suǒ】提升,生态功能有所增强,生物多样性下【xià】降速度得到遏制,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,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,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,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。
“十三五”生态保护规划纲要落地 明确四大发展路径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环境保【bǎo】护厅(局)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,各派出【chū】机构,各直属单位:
为【wéi】贯彻落实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现制定《全国生态保护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纲要》)。《规划【huá】纲要》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,提出“十三五”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,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,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【hù】工作。
一、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
“十二五”时期,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【dǎng】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,加大生态保护力度,在示范引领、系统保护、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,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。但总体上,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【niǔ】转,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,生态安【ān】全形势【shì】依然严峻。
(一)工作进展
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。全国16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,92个市、县(区)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【fàn】区命名,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,示范带动效果明显。编制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》,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,制定《国家生态文【wén】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(试行)》和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【xiàn】、市指标(试行)》。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,建立奖励机制【zhì】,带动社会共建。
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。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(2000—2010年),印发实施《全国生态功能区划(修编版)》。制定实施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》,在江苏、海南、湖北、江西、重庆、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,天津、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。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,在重庆、海南、陕西、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【quán】过程管理试点,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。在全国25个省份开展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。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,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72个【gè】国家生【shēng】态旅游【yóu】示范区。指导浙江省仙居县、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,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【dǎo】北京、青海等9个省(市)开展试点工作。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,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【gǎn】调查和评估。
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。全国已建立各类自【zì】然保护区2740个(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),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、8%,超过90%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、89%的【de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。规【guī】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,联合九部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【huó】动监督管理的通知》。完成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,查处一【yī】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。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。
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。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,发布实施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【bǎo】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1—2030年【nián】)》(以下简称《战略与行动计划》),启动“联【lián】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(2011—2020)”(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),启动生物【wù】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。完成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,发布“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——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”。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【fèn】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。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,积极履行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及其《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》等【děng】国际公约。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【duō】样性保护协调机制,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。
(二)主要问题
现阶段,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:
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。城镇化、工业化、基【jī】础设施建设、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;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,交【jiāo】通基础设施建设、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,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【de】整体性和连通性;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。
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。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,森林、灌丛、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【bǐ】例分别高达43、7%、60、3%、68、2%。全国土壤侵蚀、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,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,绿地【dì】面积小而散,水系人【rén】工化严重,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、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。
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。资源过度利用、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。我国高等植物【wù】的受威胁比【bǐ】例达11%,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、4%,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、4%;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,60%—70%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;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,常年大面【miàn】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。
同时,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、协调、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,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:
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。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,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。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【dòng】机制尚未建立,未能【néng】实现所有者和监管【guǎn】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,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。
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。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【huán】境的意识较为薄弱,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理念。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,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【zé】任还不明确,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【lǚ】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、被动应对。
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。尚【shàng】未建【jiàn】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【jiān】控网络【luò】,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,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【háng】为。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,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。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,导致执法力量薄弱。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,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,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。 (来源:中国环境报)文章链接:中国环保在线